重大利好!七部门发文,人形机器人再添新政!
文章来源 中国机器人网
1月29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正式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意见》重点任务提到:打造标志性产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其中,写在第一位的就是人形机器人。
对于人形机器人,《意见》具体表示,要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也强调了要在“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其中,“大脑”与大模型、自主决策、行为控制相关,“小脑”则主要指运动控制系统。
“肢体”关键技术具体可分为“上肢”“下肢”“躯干”关键技术,“上肢”技术是指与机械臂、灵巧手、双手控制、手眼控制等相关的技术;“下肢”技术是指与仿生关节、仿生腿足、行走控制、足眼控制等相关的技术;“躯干”技术涉及机构系统、材料系统、动力系统、感知系统的控制与运行。
国家政策决定行业发展方向。这些意见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也给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指明了方向。
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底层逻辑不同。工业机器人只看重灵活,自动化技术是核心竞争点,而人形机器人看重的是与人交互的能力,人工智能是最核心的竞争点。
比如特斯拉,其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积累了强大的FSD算法算力优势,可以直接将FSD纯视觉+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嫁接到人形机器人上,利用自动驾驶积累数据,为人形机器人的算法训练,加速提高机器人的各种运动能力。
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过去几十年间,灵巧的工业机械臂已经成为黑灯工厂的主角,源源不断为人类生产着电器、汽车、智能手机等各类产品。在居家场景下,扫地机器人今年的普及也让很多家庭告别了扫地和拖地这两项体力活,送餐机器人也很好地解决了在酒店点外卖送到房间的问题。显然,这些单一场景机器人在成本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在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上面也可以逐步+去提高。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人形机器人呢?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上述这些只适用于单一场景的专项机器人,其实并不能称之为机器人。他们无论如何发展都超不出机器的范畴,最多只能称之为比较智能的机器。
他们只为人类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不具备通用性,更不具备与人进行高级交流的能力。
而目前来看,AI加人形机器人的融合是可以同时满足通用性和高级交互能力的最终形态,有望超越机器范畴,成为介于机器和人类之间的新物种。
我们所处的人类世界是由人创造,为人服务,一切产品都是为了让人操作而设计。在这样一个现实的物理世界中,只有人形机器人可以做到无缝融入,或者称之为“接管”。
接管这个词可能有些惊悚,好像有人形机器人会完全取代人类的意思,但人形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只是会逐渐取代更多的低价值重复性体力劳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期待国产品牌能够乘风破浪,闯出自己的向往。